初見曹平凹的《落葉》,我在想,作者為什么要將“落葉”作為標題?《落葉》是作者對于法桐樹生長的情感變化所寫下的充滿感情與哲理的文章,本文中法桐樹是由出芽,抽枝,生長,盛葉,生長最后到落葉,如此循環(huán)。法桐樹不斷地成長壯大,作者對于法桐樹的情感態(tài)度也在不斷的變化。“落葉”不僅是作者情感態(tài)度的重要的轉折點,是自古悲秋情緒的延續(xù),而且也是法桐樹從凋落到新生,不斷成長壯大的重要轉折點,更是一種成長的人生哲理——“落葉”并非走向滅亡,而是新生。
作者對于法桐的情感態(tài)度經歷了喜愛到哀嘆,悲傷到驚訝,最后到釋然,醒悟,欣賞的過程,其中重要的轉折點就是“落葉”。
作者初見法桐樹時,法桐樹小小的,并不能讓作者生出濃烈的情感態(tài)度。春天,萬物復蘇,生機盎然,小小的法桐樹開始生長,出芽,抽枝,生長,盛葉。每一片葉子都是不同的樣子,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便是如此。法桐樹的枝葉繁盛如此,為春天增添了盎然的春意,也為作者增添了對美好事物喜悅的情緒。嬌嫩而端莊的法桐,在作者眼中,“像無數的彩蝴蝶落在那里,翩翩起舞,又像一位少婦,風姿綽約的,作一個嫵媚的笑?!痹谶@里,作者感受到的是溫柔和美好。美好的東西總讓人有希望,而美好的東西大多無法長存,就像喜劇與悲劇,喜劇固然令人歡喜,也有悲喜劇,譬如著名的《威尼斯商人》,但是悲劇更深入人心,譬如莎士比亞著名的四大悲劇——《哈姆雷特》《李爾王》《奧賽羅》《麥克白》是如此的深入人心。此刻作者的歡喜在后來便成為了哀嘆與悲傷。
作者說“嫉妒那住在枝間的鳥夫妻”,他說不知道“是它們給法桐帶來了綠的歡樂呢,還是綠的歡樂使它們產生了歌聲的清妙”但是其中的“綠”是關鍵的,“綠”是法桐樹的葉片,法桐樹給了鳥兒們一個棲息地,一個可以歡樂歌唱的場所。法桐與鳥兒們的歡樂從春天到夏天,而秋天——豐收的季節(jié),卻是法桐樹枯萎,落葉的季節(jié)。
“柔軟婀娜”的法桐變得骨瘦嶙峋,作者的態(tài)度由喜愛轉向了哀嘆與悲傷?!白怨欧昵锉帕取?,對于文人墨客來說,秋,確實是令他們悲傷,無論是悲國悲家或者是悲人悲己,總而言之,悲;對于春生秋落的落葉植物來說,秋,確實是令它們悲傷,但它們依舊四季輪回,春來秋往。因此,我認為,作者在這一段的態(tài)度是悲,是哀嘆,悲傷。所以,作者覺得這很殘酷,而“特意要去樹下?lián)煲黄淙~,保留起來,以作往昔的回憶。”他想:“可憐的法桐,是誰給了你生命,讓你這般長在土地上?既然給了你這一身的綠的歡樂,為什么偏偏又要一片一片收去呢?!”在見過法桐樹的繁茂而又見到法桐樹迎接它的間斷性的凋落,作者心中難免哀嘆法桐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