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大家一定要記住,不論做什么事情都要如履薄冰,話不能亂講,事不能亂做,要懂得用自己的智慧來衡量自己所做的行為,
用善良的心態(tài)去完成人間的因緣聚合,你將能駕馭緣分。
如果你執(zhí)著于緣分,你將被緣分所駕馭,你就不能得到解脫。
因緣如同花草,隨時節(jié)不同而改變,
所以過度地重視因緣,你就會嘗到果報。
學佛人應該隨順因緣。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師父學佛人的心態(tài)是非常重要的。 心態(tài)就像航行的羅盤, 它指導你前進的方向。 好的心態(tài),讓你的心不會著相。 只要有緣分,到最后一定是空的。 這符合佛法的緣起性空。 心經(jīng)講過“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佛性, 其實才是生命真實存在的價值。
云山霧罩凡人間,
煩惱業(yè)障人世間,
佛魔思維般若間,
心靈除障一瞬間。
對佛法的深信,你才能清凈圓滿。
離惡行善,就是出世間。
慈悲的隨緣,就是你的般若智慧
師父學佛人都在轉變自己的氣質。 修得好的人會越來越穩(wěn)重、越來越莊嚴,女人像女人,男人像男人, 整個人的精氣神就跟沒修心的人不一樣。 一個有智慧的人,能靜得下來; 一個有智慧的人,能夠時刻在心里擁有一把金鑰匙。 這把金鑰匙就是讓你在左心室痛苦的時候, 打開你的右心室,來分散左心室的煩惱和痛苦。 當你在右心室感到胸悶、難受的時候, 用這把金鑰匙打開你的左心室,來分擔右心室給你帶來的難過。 這就是智慧的轉換。
《現(xiàn)實篇》
今日想不通,只會帶來明日的煩惱;
明日的憂傷,會讓你進入無明痛苦。
今日的煩惱,明日會消失;
后天的憂傷,一周會痛苦。
請記?。?/p>
任何人間煩惱,
一月后只是曾經(jīng)發(fā)生;
一年后變?yōu)樵?jīng)故事;
幾年后是過去的歷史。
拋棄無謂的煩惱,
擁有智慧的菩提。
師父學會觀慧,經(jīng)常覺察自己有沒有智慧。如果覺得自己經(jīng)常做錯事情,你就觀得自己“無慧”;常觀慧會讓你增加智慧;如果智慧不夠時,把心要定下來,定能生慧。 怎樣才能定下心來呢? 再用觀慧,因為當你觀慧時,你就會知道自己有沒有智慧。 即觀無慧,定當精進; 常觀心定,定能生慧。 常觀慧,會得到“苦空無常”的境界; 常觀慧,會修成“心中無相”??招?。 空性的人,必然有智慧; 定得下來的人,不一定有智慧。 定只是引導智能的一種方法, 所以佛法界講,“依慧不依定”。 真正的智慧是觀無相,看空無常,看破紅塵。在無相當中生存,在紅塵當中歷練,你定能得到般若智慧。
師父每個人每天都在找智慧,其實智慧就在你的心中。 當你想通的時候,你就是有智慧; 當你想不通的時候,你就喪失了智慧。 在學佛中,毫無益處地執(zhí)著,不但傷害你的智慧,更會傷害你的慧命。 追究于一些佛法佛理,執(zhí)著地想去理解它,就是還沒有真正地開悟。 佛說:當你去做一些沒有必要的付出,想理解你的問題的時候, 你可能因為你的時間,會喪失你的智慧和幸運。 世界無常,當你在辯論一些毫無意義的佛學問題時,你的智慧正在流失。 對別人的夸夸其談,只有當你不回答的時候,你才會思考; 而當你自己在執(zhí)著和辯論的時候,你會失去智慧在你心中的價值。
師父《掃除爭斗智慧充裕》 師父曾經(jīng)講過,“無求般若心自在”。 當一個人智慧充裕的時候,他的心就會如如不動,事事無求。 用白話佛法講,就是當你滿腦子都是方法和智慧的時候,你根本不會對自己失去的利益斤斤計較。 因為你的無求,你的心里才會充滿智慧,你的心才能大自在。 就猶如一個手,手掌可以做任何事情,手背就做不了什么事情; 手掌就是你的智慧,而當你沒有智慧時,就猶如用手背在做事一樣,不能讓智慧在你心中得到自在。 人間的冤結、瞋恨、嫉妒、不舍,心里知道這些感覺不長久并會失去,但還是要斤斤計較。正所謂,貪心不滅,業(yè)障不消。 有智慧的學佛人,把一切都看成是緣分,既來之則安之。 只有這樣處理,你浮躁的心情,才能靜下來。 師父寫的“凈心”那兩點像是掃帚,就是要掃除你爭斗的心,你的心才能變得干凈。 人生就是在風雨中兼程; 學佛就是在挫折中精進。 心寬的人能夠包容一切; 慈悲的人能夠放下一切。
師父紀念釋迦牟尼佛成道日
師父據(jù)佛經(jīng)記載,我們偉大的佛陀為了尋求人生的真諦與生死解脫,毅然舍棄王位,出家修道。佛陀來到了岸邊一棵畢波羅樹下,發(fā)誓“今若不證無上菩提道,寧可碎此身而終不起于座”!經(jīng)過七天七夜的思考,我們偉大的佛陀終于豁然大悟,認識了人生痛苦的原因以及滅除痛苦的方法,對宇宙人生真實的含義有了徹底的覺悟,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成佛”和“成道”。 在今天這么一個偉大的佛陀成道的日子里,我們要緬懷偉大的佛陀將宇宙的真諦告訴我們,讓我們能夠在人間就能解脫痛苦和煩惱。我們要學會懂因果,知善惡,眾善奉行,諸惡莫作,方成菩提道。我們要學習偉大的觀世音菩薩的慈悲,走上菩提道,讓佛法能夠在人間到處開花結果,沿著佛陀的腳步一直走向無上正等正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