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華的汴京街頭,人來人往,車水馬龍。喧囂中,有一處寧靜的小院,院里住著一位名叫蘇伯的中年男子和他年方十歲的兒子蘇童。
蘇伯是一位技藝精湛的木匠,他的雙手猶如被神賦予了魔力,能將一塊塊粗糙的木頭雕琢成精美的器具。蘇童自幼便對父親的手藝充滿了好奇,常常跟在父親身后,睜著圓溜溜的大眼睛,目不轉(zhuǎn)睛地看著父親工作。
一日清晨,陽光透過斑駁的樹葉灑在小院里,蘇伯早早地起身準備去木匠鋪子。蘇童也一骨碌爬起來,拉著父親的衣角,嘟囔著:“爹,我也要去?!碧K伯看著兒子渴望的眼神,笑著點頭。父子倆便迎著朝陽出發(fā)了。
到了鋪子,蘇伯拿出一塊質(zhì)地優(yōu)良的檀木,準備制作一個雕花的屏風。蘇童在一旁幫忙遞工具,小臉上滿是認真。蘇伯拿起刻刀,專注地在木頭上雕琢,木屑如雪花般飄落。他一邊雕刻,一邊耐心地向兒子講解:“童兒,這雕刻啊,需心細如發(fā),每一刀都要有分寸,就像做人一樣?!碧K童似懂非懂地點點頭,眼睛里閃爍著對父親的崇敬。
午后,蘇童在鋪子一角睡著了。蘇伯停下手中的活計,輕輕走過去,為兒子披上一件衣服,眼神里滿是慈愛。他看著兒子稚嫩的臉龐,心中默默許下心愿,定要將自己的手藝傳承給兒子,讓他有一技之長,在這世間安穩(wěn)生活。
時光荏苒,蘇童漸漸長大,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向往。有一次,他聽聞京城有盛大的燈會,便央求父親帶他去。蘇伯本有些猶豫,因為去京城路途遙遠且花費不菲,但看著兒子那期待的目光,他還是點頭答應(yīng)了。
一路上,父子倆風餐露宿。蘇伯將大部分干糧都留給了兒子,自己只吃一點點。遇到下雨,他用自己的身軀為兒子遮風擋雨。當他們終于抵達京城,蘇童被那絢爛的燈會深深吸引,歡呼雀躍。蘇伯跟在兒子身后,看著兒子快樂的樣子,自己雖疲憊不堪,卻也滿心歡喜。
燈會結(jié)束后,蘇童突然對父親說:“爹,我想留在京城讀書,這里有最好的夫子?!碧K伯愣住了,他知道這意味著兒子要離開自己,可他更不想兒子失去這樣的好機會。他緊緊握住兒子的肩膀,說:“童兒,你若真想,爹支持你。只是你要記住,不管在哪里,都要勤奮努力,不可懈怠。”
蘇童在京城求學的日子里,蘇伯每月都會托人給兒子帶去足夠的銀錢和自己親手做的一些小物件。那些小物件里,有蘇伯滿滿的父愛。他時常擔心兒子在京城過得不好,吃不飽穿不暖。
有一年,蘇童在學業(yè)上遭遇挫折,心情低落。蘇伯得知后,放下手中的活計,匆忙趕到京城。他沒有過多的言語安慰,只是默默地陪著兒子在湖邊散步。他告訴兒子,自己也曾遇到過無數(shù)次失敗,但只要堅持,總會有轉(zhuǎn)機。蘇童看著父親那堅毅的眼神,心中重新燃起了希望。
父愛,在這漫長的歲月里,如同涓涓細流,滋潤著蘇童的心田。它沒有波瀾壯闊的表達,卻有著深入骨髓的溫暖。蘇伯用自己的一生,為兒子撐起了一片愛的天空,讓兒子在這片天空下茁壯成長,追逐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