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不同的是,她的眼神比我明亮許多,笑容也更加燦爛。
那一瞬間,我明白了一切。
我不是蘇哉的戀人,我只是"茜茜"的替身。
我站在原地,無法移動。蘇哉已經(jīng)向那個女人走去,臉上的表情我從未見過——那么熱切,那么真實,那么充滿愛意。
我繞過人群,悄悄離開了展廳。
那晚蘇哉沒有回家。第二天清晨,他回來時眼睛通紅,身上有淡淡的酒氣和一種陌生的香水味。
"對不起,"他啞著嗓子說,"昨晚和老同學敘舊,喝多了。"
我點頭,假裝相信:"沒事,我理解。"
從那天起,我們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疏遠。他開始頻繁加班,有時深夜才回家;他的手機不再放在床頭,而是隨身攜帶;他看我的眼神更加復雜,帶著愧疚和迷茫。
我知道,茜茜回來了,而我的替身角色即將結束。
但我沒有立刻提出分手。因為在某種程度上,我理解蘇哉的感受——當你愛的人突然出現(xiàn),你會不顧一切地想要靠近。
就像如果軒轅突然回到我身邊,我也會毫不猶豫地拋下一切。
兩周后的一個周五,蘇哉告訴我他要出差三天。我點頭應允,然后在他離開后,打開了他書房的門。
我知道他不會真的出差。他是去見她了。
書房里那幅一直鎖著的畫,終于展現(xiàn)在我面前。
那是一幅肖像,畫中人有著和我相似的輪廓,卻比我更加生動,眼睛里閃爍著光彩。畫的右下角簽著"茜茜"兩個字,日期是三年前。
我在畫前坐了很久,不知不覺淚流滿面。
不是因為被欺騙的痛苦,而是因為看到這幅畫的一瞬間,我想起了軒轅為我畫的那副肖像。
那副畫現(xiàn)在放在我母親家的閣樓上,我五年沒有勇氣去看它。
茜茜的離開和軒轅的離開,原因相似嗎?他們都是因為無法承受某種壓力而選擇放棄所愛的人嗎?
帶著這個疑問,我開始在網(wǎng)上搜索關于茜茜的信息。很快,我在藝術學院的校友網(wǎng)站上找到了她——周茜,蘇哉三年前的學生,畢業(yè)后去了法國深造,前不久剛回國。
那副讓我第一次注意到蘇哉的畢業(yè)作品,正是出自她的手。
一切都明朗了。
蘇哉第一次見到我,大概就是被我與茜茜的相似所吸引。而我,則是因為他與軒轅的相似而靠近他。
我們都在用對方填補內(nèi)心的空洞,卻永遠無法真正滿足。
我決定結束這場鬧劇。
周日晚上,蘇哉回來時,我已經(jīng)收拾好了自己的行李。
"對不起,"我平靜地說,"我們分手吧。"
他愣住了,隨后露出了疲憊的表情:"為什么?"
"因為我不是茜茜,永遠也不會是。"我指著書房的方向,"我看了那幅畫。"
他的臉色變得慘白:"林秋,我可以解釋..."
"不需要解釋,"我打斷他,"我能理解你。因為在我眼里,你也只是另一個人的替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