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周日的傍晚,是雷打不動的家庭聚餐時間。
季洲和楊君再婚后,購置了一處位于城西、帶個小院子的平層公寓。
這里不像楊博文和季汀煎自己住的公寓那樣充滿現(xiàn)代冷感,也不像季汀煎舊家那般滿是書卷氣,而是洋溢著一種溫暖、甚至有些過于飽滿的生活氣息。
中式實木家具上鋪著楊君手鉤的蕾絲桌布,博古架上并排放著季洲收藏的紫砂壺和楊君淘來的陶瓷擺件,陽臺種滿了生機勃勃的花草,甚至還有一只聒噪的鸚鵡。
這里的一切都散發(fā)著一種兩位中年人歷經半生后,終于尋得安穩(wěn)相伴的踏實與幸福。
楊博文和季汀煎通常會提前一些到。
今天,楊博文開車,季汀煎坐在副駕,兩人一路話不多,只偶爾交流一下路況。
車子駛入小區(qū)停穩(wěn),季汀煎先下車,從后備箱拿出提前買好的水果和一份給楊君帶的糕點。
楊博文鎖好車,很自然地接過她手中較重的那袋水果。
門鈴只響了一聲,門就開了。系著圍裙的楊君笑容滿面地出現(xiàn)在門口,身上帶著一股溫暖的油煙香氣。
·楊君“來了?快進來快進來,老季,孩子們到了!”
楊君側身讓他們進來,聲音里是顯而易見的歡欣。
季洲也從廚房探出頭來,手里還拿著鍋鏟。
·季洲“博文,汀煎,先坐會兒,最后一個湯,馬上就好。”
·季汀煎“爸,楊阿姨?!?/p>
季汀煎笑著打招呼,將糕點遞給楊君。
·季汀煎“路上看到您愛吃的那家老字號,順便帶了點?!?/p>
·楊君“哎呀,你這孩子,總是這么有心?!?/p>
楊君接過,眼角的笑紋更深了。
楊博文只是點了點頭,叫了一聲“媽,季叔”,便提著水果走向廚房,熟門熟路地找出果盤開始清洗。
他不常來,但對這個家里的物品擺放似乎有種天生的記憶力。
餐桌上已經擺滿了菜肴,大多是季洲的拿手家常菜,濃油赤醬,香氣撲鼻,與楊博文和季汀煎平日偏清淡健康的飲食風格截然不同,卻充滿了某種令人安心的、屬于家的扎實感。
四人落座,季洲開了瓶黃酒,給每個人都倒了一點,連聲稱“驅驅寒”,盡管已是初夏。
席間的氣氛是熱絡而融洽的,季洲和楊君興致很高,聊著最近看的電視劇,小區(qū)里的趣聞,退休后的旅行計劃。
楊博文話不多,但問到他時,會言簡意賅地回答幾句關于工作近況的話。季汀煎則扮演著更活躍的角色,微笑著傾聽,適時地接話,夸贊父親的手藝,詢問楊君新學的編織花樣。
一切都顯得那么自然和諧,一個溫馨美滿的重組家庭樣板。
季洲和楊君的目光,總會若有若無地、小心翼翼地掠過對面的兩個年輕人。
當楊博文默不作聲地用公筷夾了一塊季汀煎喜歡的紅燒排骨,自然放到她碗里時;
當季汀煎將剔好了刺的魚肉,再自然不過地撥到楊博文盤中時;
當楊博文聽著季汀煎說話,嘴角無意識牽起一絲極淡的笑意時;
當季汀煎的杯子里酒稍多,楊博文的手指在桌沿幾不可見地動了一下,似乎想阻止卻又忍住。
季洲和楊君交換的眼神里,便會流露出一種極其復雜的情緒。
那里面有欣慰,看到這兩個原本形同陌路、渾身是刺的孩子,如今能如此平和甚至默契地坐在一張桌上;
但更多的,是一種欲言又止的擔憂。
那是一種過來人的敏銳直覺,捕捉到了某種超越了兄妹界限的熟稔與默契,那種氛圍微妙而緊密,不容外人插入。
他們看得出,那份默契并非一日之功,也絕非普通家人所能及,那里面摻雜了太多他們不曾參與、也無法探知的共同經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