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二十七年秋,上海法租界的一棟西式公寓里,五十二歲的沈曼卿對著梳妝鏡,緩緩摘下了耳墜。
鏡中人眼角已爬滿細紋,唯有那雙眼,還依稀可見當年名動上海灘的豐采。
她打開一個紅木匣子,取出一件用絲絨仔細包裹的物事——那是一把老舊的口琴,琴身的鍍鉻早已斑駁,卻依舊被擦拭得干干凈凈。
窗外忽然傳來一陣口琴聲,吹的是《夜來香》,調(diào)子生澀斷續(xù),想必是哪個初學的鄰家少年。
沈曼卿的手指微微發(fā)抖,口琴從她掌心滑落,撞在大理石梳妝臺上,發(fā)出沉悶的聲響。
這一聲碰響,撞開了記憶的閘門。
十九歲那年,她是大上海百樂門最紅的歌女,一副金嗓子,一曲《夜來香》能讓滿場賓客如癡如醉。
那夜她唱罷下臺,班主領(lǐng)來一位穿著學生裝的年輕人。
“曼卿小姐,這位陳先生說有急事找您?!?/p>
她打量著他,清瘦面容,眉眼間卻有一股子說不出的韌勁。
“我不認識什么陳先生?!?/p>
“沈小姐,”他上前一步,壓低聲音,“我是您弟弟的同學,他有東西托我轉(zhuǎn)交?!?/p>
她心頭一緊。弟弟半年前北上求學,之后便音信全無。
她將年輕人引到后臺僻靜處,他這才從懷中取出一個信封。
“明遠他……加入了我們的隊伍,現(xiàn)在很安全。他讓我告訴你,他一切都好,不必掛念。”
她盯著信封上熟悉的字跡,眼淚差點落下來,卻還是強自鎮(zhèn)定:“你們是什么隊伍?為何他不來傳信?”
年輕人微笑:“一支吹口琴的隊伍?!?/p>
后來他常來聽她唱歌,總是在最角落的位置,點一杯最便宜的檸檬水。有時他會帶一支口琴,在她休息時吹些曲子給她聽,大多是些北方小調(diào),與她平日里唱的流行曲大不相同。
他叫陳懷瑾,北平來的學生,說是讀書,眼里卻有著比讀書人更堅定的東西。
三個月后的一個雨夜,他在后臺等她下班。“曼卿,我要離開上海了?!?/p>
雨絲斜斜地打在黃包車的篷布上,她握著他的手,第一次感到心慌。
“去哪?”
“北方?!?
“做什么?”
“吹口琴。”
他笑了,眼角卻無笑意。
她知道他不會只是去吹口琴。
那些日子,報紙上滿是戰(zhàn)事吃緊的消息,北方的天空早已硝煙彌漫。
“帶我走。”她突然說。
他怔住了:“你的舞臺在這里。”
“我的舞臺在你那里?!彼龜蒯斀罔F,一如當年十六歲毅然離家的那個夜晚。
陳懷瑾沉默良久,從口袋里掏出那把口琴,放在她掌心。
“等我回來。等到戰(zhàn)爭結(jié)束,我吹《夜來香》給你聽,只吹給你一個人聽?!?/p>
她沒有等到他。
一年后,上海/淪陷,百樂門舞廳掛上了新招牌,穿和/服的女人進進出出。
她拒絕為日/本人唱歌,從此隱姓埋名,在法租界的一所小學教音樂課。
戰(zhàn)爭結(jié)束那年,她四處打聽他的消息。
最終等來的,是他的一位戰(zhàn)友。
“懷瑾他三年前就在徐州犧牲了。他帶隊突圍時,為了救幾個孩子……”
戰(zhàn)友交給她一個鐵盒,里面是她的照片,和一封未寫完的信。
“曼卿,今夜月明星稀,忽然想起那年上海雨夜,若得平安歸來,必當……”
信到此戛然而止。
后來她才知道,他那夜來找她,本是奉命撤離,卻因為她一句“帶我走”,險些耽誤了行程。他在最后一刻選擇將她留在相對安全的上海,自己奔赴戰(zhàn)場。
五十四年過去,她始終未嫁。
學生們只知道這位沈老師珍愛一把舊口琴,卻不知它為何從不被吹響。
窗外,少年的口琴聲早已停止。沈曼卿彎腰拾起地上的口琴,輕輕撫摸那些斑駁的痕跡。
終于,她將口琴緩緩送到唇邊。
《夜來香》的旋律流淌出來,生澀,斷續(xù),如同那個再也回不來的年輕人,永遠停留在了二十三歲。
一曲終了,淚已濕衣襟。
“懷瑾,”她對著空蕩蕩的房間輕聲說,“我等你到白發(fā)蒼蒼,你可認得了?”
窗外秋風乍起,卷落一地黃葉,仿佛是誰無聲的嘆息。
(《舊人無蹤》·完)